首頁

全球視野

媽媽請妳也保重

媽媽請妳也保重

──寶島歌王文夏

文‧郭麗娟

2011 4月

年輕時的「寶島歌王」文夏,黑髮濃密、英俊瀟灑,擔任過多部台語電影的男主角。現在文夏要用回憶錄,寫下台灣演藝圈超過一甲子的繁華與起落。

有人形容,踏入台語歌壇超過一甲子的「寶島歌王」文夏,是「留聲機」時代的音樂人,1940、50年代出生的台灣民眾,幾乎都在他的歌聲陪伴下成長。年輕時的文夏,一頭濃密黑髮,相貌俊俏,笑容稚氣,也成為多部台語電影的第一男主角。

文夏,1928年生於台南麻豆,父親沈麗水經營「文化布行」,曾任台南成衣工會理事長,因為母親娘家沒有男丁傳嗣,生為次子的他跟隨母姓,本名王瑞河。

出身基督教家庭,從小跟著父母上教會,5歲加入台南聖教會唱詩班展露歌唱天分。就讀國民學校時,旅居日本的叔叔回國,看出他有歌唱天分,對樂器也相當喜愛,叔叔在日本認識一位知名的音樂家宮下常雄先生,便鼓勵他到日本求學。

赴日學音樂,打下基礎

國民學校畢業後,文夏遠赴日本東京讀中學,同時拜入宮下常雄門下,學習聲樂、作曲、鋼琴、吉他,奠下日後自組樂團、自彈自唱的基礎。

返台後就讀台南高級商業學校,並在校內自組樂隊,知名的奇美企業創辦人許文龍也是當時團員,負責指揮兼小提琴手。早年台南市政府或公家機關舉辦晚會活動時,都會要求各學校提供表演節目。有一回,他們受邀在市政府舉辦的晚會上表演,台南中廣電台將該場晚會錄音後播出,博得好評,中廣邀請他們到錄音室現場演出,錄製帶就在全國廣播頻道輪播,逐漸打響知名度。

高商畢業後,文夏自組「文夏夏威夷樂團」,覺得該給自己取個藝名,由於母親開設的「文化洋裁店」在台南相當知名,小時候鄰居都叫他「文化ㄟ、文化ㄟ」,台語諧音聽起來就像「文夏」,再加上「文夏」與「文化」的日語讀音相同,就以「文夏」為藝名。

樂團放光芒

「文夏夏威夷樂團」引起當時總部設在台南的亞洲唱片注意,邀請文夏錄製首張台語專輯《漂浪之女》,銷售成績頗佳,陸續出版〈月夜愁〉、〈港邊惜別〉、〈姊妹愛〉、〈碎心花〉等日治時期的台語創作歌曲。

1957年,台北三家廣播電台正聲、民本、中華等,舉辦第一屆全國歌唱選拔賽,許多在兒童組歌唱比賽奪冠的孩子,都希望隨文夏學習,例如詞曲創作者黃敏的女兒文鶯也是兒童組冠軍,當時年僅8歲的文香、文鶯和文雀成了文夏的學生,並組成第一代的「文夏三姊妹」,及後又加入文鳳,更名為「文夏四姊妹合唱團」,開始錄製《文夏的採檳榔》、《十八姑娘》、《流浪三姊妹》、《綠島之夜》、《初戀的少女》等台語歌曲專輯,部分曲目後來被選為文夏所拍攝電影的主題曲或插曲。

1958~1966年是台語唱片發行量最大、銷售最輝煌的時光,幾乎每週都有新唱片發行,詞曲創作者如周添旺、楊三郎、陳達儒、蘇桐、洪一峰、文夏、葉俊麟、吳晉淮、黃敏等人佳作不斷,文夏受歡迎的程度可以說只要有電唱機、聽得懂台語歌的家庭,一定有他的唱片,而他的暢銷歌曲不乏「日曲台語歌」,如〈媽媽請妳也保重〉、〈黃昏的故鄉〉、〈彼個小姑娘〉等。

神秘的「愁人」

1949年國府百萬軍民播遷來台後,實施戒嚴並推行「國語政策」,規定學生在校園不准說方言(包括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應徵工作也要說寫中文,但是1950年代中期,大多數的台灣人還是不會說寫中文,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便開始懷念原本熟悉的日本歌,唱片公司為了節省製作成本,也針對人心的需求,出版大量「日曲台語歌」。

當時改寫台語詞的兩大天王,一個是葉俊麟(〈舊情綿綿〉作詞者),另一個則是神秘的「愁人」。這位「愁人」在文夏唱紅他寫的〈南國賣花姑娘〉之後,開始寫下眾多以姑娘為題的歌曲。1966年台灣加工出口區設立,鄉鎮年輕人口移往都市就業,「愁人」寫出不少〈剃頭小姐〉、〈快車小姐〉、〈巴士小姐〉等以「小姐」為名的系列歌曲;而與男性有關的歌曲則像〈我是行船人〉、〈悲情的行船人〉、〈青春的行船人〉等,只是「愁人」的身分在台語歌壇始終成謎,直到10年前,文夏才公開表示,他就是「愁人」。

台語歌被禁唱最多的歌手

文夏也是台語歌曲被禁唱最多的歌手,包括〈媽媽我也很勇健〉、〈媽媽請妳也保重〉等,這些反映鄉村青年遠離家鄉到城市奮鬥,身處異鄉時內心思鄉愁緒的歌曲,卻被審查單位認為「不健康」而遭禁唱。

當時政府禁唱這些歌曲,規定不准電台和電視播送,但並沒有禁賣,因此許多人還會專程詢購「文夏被禁的那首歌」,反而讓這些歌愈禁越紅。

除了歌唱事業發光發熱外,文夏的電影成績也不俗,台灣自1955年獨資拍攝第一部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開始,台語電影風光了二十多年,武俠片、歌仔戲、詼諧搞笑的王哥柳哥,各種類型的台語電影紛紛搶占市場。1962年,電影業者希望藉知名歌星吸引觀眾,爭相邀請歌手擔綱演出,文夏也在這一年跨入電影界。

他的第一部電影是和文夏四姊妹合演的《台北之夜》,由郭南宏導演,宏亞電影公司發行,電影上映後他首開隨片登台風氣,帶著「文夏四姊妹合唱團」到處登台表演,大批歌迷、影迷湧進電影院,只為了爭睹他的丰采、聽他的歌聲。「許多鄉下地方,原本以為不會有多少人來看電影,沒想到日落之後,捲起褲管的莊稼人,十幾個人共乘一部農機車,相偕來看電影。」

1962~1976年,文夏陸續接演了11部電影:包括《台北之夜》、《流浪天使》、《綠島之夜》等。

1972年台日斷交,政府明令禁播日本電影和日本歌曲,日曲台語歌也被禁唱,眼見在台灣已無發展空間,文夏被迫另覓舞台,與妻子文香到日本、東南亞發展。

回憶錄見證歷史

憶起那段過往,文夏說:「在台灣,不能好好唱台語歌,到日本,又因我的日語說得太道地,被日本人懷疑是『冒牌貨』,要求一定要唱台語歌驗明正身。」

2002年文夏創作新曲〈兄弟演歌〉,邀請流行歌手陳昇合唱;2003年自譜詞曲寫下象徵族群融合的〈大台灣進行曲〉;2004年獲陳水扁總統頒獎表揚;2005年舉辦「文夏夢幻演唱會」全國巡演。

一生共錄製1200首台語歌曲的文夏,如今生活重心放在寫作回憶錄,一字一句將他在演藝圈的風起雲湧、繁華起落留下珍貴紀錄。83歲的他不服老,計畫在今年推出紀念專輯,收錄伍佰、陳昇、董事長等知名歌手與樂團演唱他所創作的歌曲,也常受邀登台表演,讓這一代年輕人仍有機會見識與欣賞這位國寶級歌手的時代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