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獅爺,是台灣固有建築藝術中,極具趣味的一項。用紅色的陶土作材料,塑出原始的造型,復經歲月風霜的侵蝕,在斑駁之中,顯露出一種古拙純樸的趣味。在現代化的都市裡,高樓大廈不斷興起,古都台南碩果僅存的一些百年老屋,以及附屬於它的古老裝飾,特別引人產生思古幽情。

屹立屋脊的武士
最近幾年來筆者分別從王吉成、劉三豪和陳明亮諸先生處,購得三尊甚為罕見的頭戴盔帽,身穿甲冑,騎獅彎弓,狀甚威猛的武士塑像。
據筆者所知,這種塑像目前在台南市僅剩餘三尊還豎立在古老的屋脊上。
這三尊塑像分別屹立在南門路五十一巷二號、民權路五十七號及安平安北路一二一巷十六弄九號的屋脊上。
這種高踞屋脊上的武士塑像,據連雅堂先生在其遺著「台灣通史」卷二十三「風俗志」中的「宮室」這一部分裏記載說:「台灣屋脊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壓勝」。連氏的說法是否正確,尚待進一步的考證。連氏說土偶騎「馬」彎弓,但現存的塑像都騎獅子,並未發現有騎馬的。可能連氏誤以騎獅為騎馬了。
據對台灣開發史很有研究的林鶴亭老先生說,五十年前,他家老屋脊上也有這種塑像,後來因為改建拆除。請教父老,告以是「風獅爺」,是用來鎮邪的。但他在歷史、雜記或宗教書籍裏都找不出「風獅爺」這個名稱的出處,更無法確定塑像是否就是蚩尤。他推斷可能因為台灣常有颱風肆虐,人們乃塑造一個頭戴盔帽,身穿甲冑,騎著猛獅的武士,欲收「鎮颱」之效。

霧神耶?風神耶?
另查「辭源」對蚩尤的解說:「蚩尤是黃帝時的諸侯,好兵喜亂,作刀戟大弩,暴虐天下。帝徵諸侯之師征之,戰於涿鹿。蚩尤作大霧,帝為指南車破之,遂戮蚩尤。」據此記載,蚩尤應為「鎮霧」的「霧神」才對,而非「風神」。
又據雜記「龍魚河圖」書上的記載:「天下復擾亂,帝乃畫蚩尤像,以威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皆為殄滅」。蚩尤的畫像被懸掛於天下各地,其作用似乎在耀武懾服,應是專為「壓人」;連氏認為用以「壓勝」,似嫌籠統。
已故名民俗專家莊松林先生考證結果,在「台灣風物」第十五卷第二期記載說:「此物叫做『風獅爺』,亦有人稱『瓦將軍』。然按照『廈英白話詞典』一書的解釋,稱為『風獅爺』較為恰當」。又說:「風獅爺的種類大體上分為甲乙兩種。甲種是現存,武士容貌慈祥,面偏右側,獅口有大開或稍開。乙種僅存照片,容貌凶惡,面向直前,獅口稍開。因乙種受風化較淺,線條甚明,所以甲種比乙種較為早期。風獅爺的置法有單獨一尊,有雙尊平排,也有左右各配烘爐一個,或有配烘爐和水桶各一個(但安平安北路一二一巷十六弄九號的屋脊上,將風獅爺置於烘爐之內,甚為奇特。)由於此物豎立於屋脊之上,城市瓦屋始能裝置,昔時鄉下多茅屋,不能裝置,故數量不多。加以長年遭受強風暴雨的摧殘,現存者已寥寥無幾了。」

是從大陸輸入的
據已故前台南歷史館館長石暘睢先生(筆名赤嵌老人)的報告:「此物台灣沒有燒製,大都由廈門輸進。過去台南市陶瓷器行老舖都有輸進少數。日據初期尚有清代殘品留存舖裡。」
筆者為了進一步觀察比較此種風獅爺的造型,分別徵得屋主的同意,數次爬到屋脊上仔細觀賞。此種塑像是由一種紅色陶土塑造燒製而成(普通陶土燒成後紅色較淺),造型古拙純樸,具有原始藝術的風味。經過風化後的斑駁痕跡,和奇幻的磚色,更增加它的質樸之美。
這種無法享受殿堂之內人間香火、鮮花素果,而任令日曬風吹雨淋,歷盡滄桑,終年屹立於屋脊上克盡厥職的武士,他的存在所代表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