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文脈絡

舞動魔幻黑盒子──紙風車劇團

舞動魔幻黑盒子──紙風車劇團

文‧楊齡媛  圖‧紙風車劇團提供

2006 11月

改編自《水滸傳》的《武松打虎》兒童劇,少了傳統的威猛剛烈,反倒讓主角變身為保育動物人士,讓孩子在歡樂中培養正確觀念。

14年前的深冬,一群中年男子圍桌吃火鍋取暖。在吃喝中,他們談論表演藝術的現況,感慨台灣的兒童很少走進劇院,劇院中也找不到屬於兒童的節目。

他們談著談著,各自丟出了些瘋狂的想法:像是如何玩藝術、做出不一樣的劇場、把大人孩子都帶入一個魔幻歡樂的想像世界中……。有人提議,為何不成立一個劇團呢?就用小時候玩的紙風車為名,讓風吹動著這根細木支撐的「紙風車」,帶著他們對表演藝術的執著,勇敢向前行。

火鍋宴上的一時興起,在一群人鍥而不捨下居然陸續成形,最後成就出一個組織龐大的「紙風車基金會」,旗下擁有9個組織:「紙風車劇團」、「綠光劇團」、「風動舞蹈劇團」、「兒童創造力工作室」、「綠光劇團表演學堂」、「紅樓劇場」、「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紙風車兒童文化百貨館」,及「風之藝術工作室」,改寫了台灣劇場的風貌。

這種結果,可能是當時圍坐一桌高談闊論的人──製片家徐立功、導演柯一正,戲劇界的羅北安、李永豐,及學術界長年推動表演藝術的吳靜吉教授──所無法預料的吧!

9月底的台灣,還嗅不到一絲涼意。紙風車兒童劇團在此時推出熱鬧滾滾的《武松打虎》,讓剛面臨開學苦悶期的孩子們,能擁有一段輕鬆開懷的時光。

舞台的燈光明滅了3次,宣告劇幕即將揭起。大小觀眾收起嬉鬧心情,專注地望向舞台。而繼7年前《武松打虎》甫一推出就在3天內將門票全部售罄的盛況,這次紙風車更是卯足全力重新編排設計,加入逗趣的「數來寶」等橋段,並把在傳統戲曲中常見的跑馬布幕搬上舞台,做出3D效果,希望讓觀眾耳目一新。

紙風車劇團的巫婆系列,創造了劇場明星「巫頂」,聲勢歷久不衰。圖為其中〈小小世界真奇妙〉的場景。

最活躍的兒童劇團

時間拉回5個月前,紙風車的年度生肖大戲《101忠狗》正在台北的城市舞台演出。舞台白幕上,首先登場的是一張張可愛狗狗的幻燈片,卻鑲嵌著幕後劇組人員逗趣的大頭照,這個別出心裁的片頭,把大小觀眾逗得哄堂大笑。

笑聲中,布幔升起,一座逼真的森林場景出現,3個遠古野人用默劇演出,這是一段有關人類祖先與狗祖先──狼──共生前第一次接觸的模擬劇。

表演的節奏,隨著兩隻穿戴布狼衣服,及扮成野豬的演員陸續出現而開展起伏,劇中誇張的肢體動作,及演員不斷用發音不準的台語單字加入情境的傳達,總能製造出絕妙笑點。

接著主戲──經典童話《101忠狗》──登場:由紙風車的招牌「黑光劇」擔綱,不但呈現出華麗的幻彩奇景,敘事手法也充滿歌舞與音樂性。尤其道具與佈景全靠七彩的螢光線條幻化出,當兩位偷狗賊潛進狗主家偷完一隻隻小狗後,居然還想偷家具,只見舞台上的立燈、沙發、壁畫,連壁爐都猶如變魔術般瞬間消失,讓全場驚嘆不已。

中場休息過後,第三段狗劇──《二郎神與哮天犬大戰孫悟空》──再度轉換了觀眾的視覺:沒有景片的空舞台,突然加入讓人炫目的孫悟空、二郎神、哮天犬、觔斗雲等花燈偶,幾個黑衣人襯著平劇的武場鑼鼓點,操弄著體積龐大的燈偶,一往一來的對打場面,讓觀眾大呼過癮。

最讓觀眾有參與感的,就是一場別出心裁的追風賽狗大賽。只見一隻隻高達180公分、以特殊材質打造出的大型狗狗,包括牛頭梗、鬥牛犬、貴賓犬……登場亮相後,就徵求現場觀眾一起動手,從後排傳到舞台上,看誰得第一名。這互動遊戲,連二、三樓的觀眾都能參與,讓大小朋友莫不樂在其中……

紙風車與文建會合作的青少年戲劇推廣計劃,10年內演出、講座等大小活動場次共計四百多場,吸引了90萬人次參與。其中「青少年創意短劇大賽」,為喜歡戲劇的青少年提供了表演舞台。圖為紙風車導演吳念真參與講座一景。

微利的歡樂事業

原以為多年來一直在散佈歡樂、知名度也越來越高的紙風車劇團,應座落在寬敞明亮的現代大樓裡,但,當記者來到這僅3坪大小,只容得下4、5位行政人員的辦公室裡,才知道紙風車即使堪稱台灣兒童劇場的第一把交椅,還是經營得十分艱辛。

辦公室隔壁,有間挑高一層樓半的專業排練場,正傳來演員陣陣的喊聲,這是整個基金會唯一的排演場地,因此紙風車劇團每次使用前,還得與同層樓的「綠光劇團」及樓上的「風動舞蹈劇團」協調以免撞期,但無論如何,這已經比以往得租用學校禮堂或借用公園空地排演的窘迫情況,好上許多了。

至今觀眾已突破百萬人次的「紙風車」,是國內發展最穩定的兒童劇團,每年接受國家文藝基金會50萬元補助、文建會扶植150萬元,再加上長榮海運50萬元贊助,及其它企業的單場助演等,讓劇團不曾面臨斷炊之危。雖然如此,紙風車每年仍必須至少演出120場,才能有足夠收入。

《101忠狗》在今年表演藝術界一片慘淡中推出,全國巡迴表演共36場,吸引了約10萬名觀眾及320萬元票房的肯定。只是團長任建誠表示,往年巡演時,二十多位工作人員可在前一天抵達演出地,作充分的休息和準備;而這一次,為了省錢,大家得趕搭早上5點的火車才來得及參與當晚的演出。他感嘆,今年物價大幅成長,逼得沒有調薪又有孩子要養的上班族必須節衣縮食,連帶使得兒童劇場的票房更形萎縮。

所幸台灣劇場一向克勤克儉,多年來,紙風車已養成一切自己動手做的習慣,翻改舊道具,儘量節省成本,票價更是不漲反降,希望抓住基本的觀眾群,還努力開發相關教具或衍生商品,另闢財源。

紙風車的招牌「巫婆系列」第5集──《巫頂環遊世界》,其中〈賣火柴的女孩〉故事感人,場景華麗,不但滿足了孩子的感官探索,也擄獲家長對兒童劇的喜愛。

劇場人才何處尋?

為了維持劇場運作及觀眾人氣,紙風車每年必須至少推出兩齣大型劇作,但,面對台灣劇場人才逐漸凋零,想要持續地推出全新且精緻的劇作,是件極不容易的事。

就以《101忠狗》來說,雖然在年初就開始構思,但是交由新生代主導的劇作,直到上演前一個月居然還在討論演出型式,連道具都還沒開始製作,最後還是由劇團資深老手介入協助,才順利完成。可惜匆促趕工的結果,包括黑光劇中的螢光噱頭缺乏新意、黑暗中看到道具衣角等穿幫鏡頭,以及全劇缺乏歌舞來串場,還是引發了部分忠實觀眾表達不滿。

「人才,永遠是我們面臨的最大難題,」國藝大科班出身,並擁有法國第三大學戲劇學碩士學位的團長任建誠表示,他雖是當年紙風車創團人之一,但踏進劇場之初,還是得從打雜的助理一步步做起;反觀現在的大學生,很輕易地從書本和網路上學得大量理論,所以能言善道,但卻沒有動手實做的能力,更缺乏領低薪而長時間加班吃苦的決心。

去年,紙風車招募一批應屆畢業的劇場設計員,結果只有一人具備獨立設計製作的能力,其他的人連佈景的尺寸都量不好。更糟的是,大部分年輕人只把劇團當成跳板,來此「過水」後就轉行或是出國攻讀理論,對台灣劇場的扎根與深化幫助不大。

脫離傳統中國風,紙風車首次嘗試改編17世紀西班牙作家塞凡提斯的《唐吉軻德》,編導李永豐安排7種場景,從旋轉舞台、光影設計,到與大型戲偶的對戲演出,種種天馬行空的創意,傳達出夢幻騎士永不屈服的浪漫精神。

給孩子最豐富的

回首創團歷程,紙風車始終堅持初衷:「兒童需要兒童劇,台灣需要台灣的兒童劇場,」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回憶,當年台灣兒童劇場缺乏本土性與原創性,只一味模擬國外,或直接邀請國外來台演出,卻很少想到這些移植性的節目對兒童自我文化認同的不利影響。為了讓孩子享有出自本土文化脈絡的兒童劇,創團成員一直在思索劇作的方向。

在當年台灣兒童劇界猶如沙漠的年代,「紙風車」的成立果然引起轟動。繼1993年第一齣大戲、和管弦樂團合演的歌舞劇《神奇的玩具屋》大受歡迎後,因為得知美國正準備推出電腦動畫科技鉅作──《侏儸紀公園》,於是紙風車趕著熱潮推出第二齣大戲《長角的ㄅㄠˋ龍》。題材雖然不是原創,但紙風車用各種不同表演形態的劇段,串接組合成一齣完整的恐龍劇,讓觀眾大感新鮮。

在李永豐眼裡,舞台就是個立體的魔幻黑盒子,裡面藏有無限的創作與展演的可能性,正等待藝術創作者挖掘。他鼓勵大家恣意結合歌舞、魔術、黑光、偶戲及多媒體……等任何元素,以拓展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不要只把兒童劇場當作說故事的地方,也不要因為對象是兒童,就把表演的內容和形式簡化了,」這是李永豐多年來堅持的信念。

經過多年練兵,紙風車的實驗性與開創性,已在觀眾群中贏得口碑;尤其1998年推出、由任建誠扮演代表巫界至尊「巫頂」的「巫婆系列」首部曲──《美國巫婆不在家》,已成為紙風車的經典劇目之一。這齣戲迷口中的「台灣版哈利波特」,劇情魔幻離奇,而飛天掃把、魔術遊戲等更讓孩子目瞪口呆,尤其劇中靈魂人物「巫頂」到了美國演出時大秀英文、在港澳演出又講廣東話,更逗得觀眾大樂。

《101忠狗》劇中製作了一段「追風狗大賽」,以氣球製成的大型狗偶飄向觀眾,藉此與觀眾互動,並將現場氣氛炒到最高點。

向下扎根

「只要用點巧思,總有數不完的創新點子,但『原創性』的劇作,才是我們所最重視的,」任建誠表示。

可惜劇作家與原創劇本,正是台灣劇場長年以來最缺乏的,僅有的劇本無法應付劇團繁重的演出需求,所以紙風車多數時候只好退而求其次,走向國內外民間故事或鄉土文學的改編創作,例如《孫悟空大戰牛魔王》、《武松打虎》、《白蛇傳》、《哪吒大鬧龍宮》,以及《唐吉訶德冒險故事》等。

任建誠知道,劇場是有別於現實的另一個世界,要進入需要長久浸淫。因此紙風車除了頻繁演出外,也特別在意觀眾的培養。14年來,紙風車帶著許多忠實觀眾一起成長,多年後這些人又帶著第二代孩子回來捧場,成為台灣劇場生生不息的有力支柱。

此外,為了培養劇場人才,紙風車11年前就進入校園,一方面讓團員有機會深入了解兒童們的想法,一方面針對有劇場興趣的老師舉辦為期3天的培訓營。此舉雖曾引起校園廣大的迴響,無奈多數老師在繁重的教學壓力下,只把這培訓營當成興趣而已,無法落實運用在課堂上。

後來紙風車改變策略,結合全國各地的戲劇師資,推動「校園青少年戲劇」,並成立「兒童創造力工作室」。9年來已有超過百萬人次的青少年「用自己的話,演出自己的故事」,讓許多原本對劇場一無所知的青少年開始接觸戲劇、愛上劇場。

「我們也開辦兒童戲劇班,但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小明星,而是帶著孩子玩各種肢體動作、探索多層次的劇場空間,希望孩子從遊戲中發揮創作天賦。」但這種遊戲方式無法讓大多數的父母認同,他們還是非常「成果」導向,總希望看到孩子演出一齣完整的戲,讓開班的美意受挫而叫停。但紙風車並不急,他們相信,只要持續對父母作觀念改造,兒童戲劇班遲早會再開始運作的。

屬於創團元老之一的現任團長任建誠,每天帶著團員努力構思,希望把歡樂帶給孩子們,卻沒有時間陪自己的兩個孩子,讓他深感無奈。

用戲劇撫平創傷

為了播下戲劇的種子,「每年我們都會安排到離島或偏遠地區演出,雖然微薄的酬勞根本無法平衡支出,但團員們都抱著愉悅的心情前往;因為很多當地的孩子盼望我們的到來,已經盼了好久了。」

在921震災後,紙風車利用閒暇前往受災最慘重的南投埔里,進行了連續3年半的心理劇活動,教導當地媽媽以說故事的方式來撫慰孩子受創的心靈。

「剛開始,所有的媽媽都抿著嘴,尷尬地笑看我們表演;輪到她們上台時,不是緊張地結巴,就是手足無措、不敢開口。」經過劇場老師慢慢調教後,這些原本拘謹且內向的媽媽們,不但能用充滿表情與感情的方式把故事說得很動聽,還會敞開心胸,開始訴說自己的故事,而震災的傷痛與驚恐,也就在一次次淚中含笑的講述與表演中,慢慢地化解開了。

走遍台灣無數的校園及鄉鎮的紙風車,近年也逐漸把舞台伸展到國外,法國巴黎、美國紐約與中國大陸、港澳等地,都已留下了足跡。原本只為「讓台灣的孩子都可以看到兒童劇」的夢想而成立的紙風車,期許自己,在不久的將來,能讓全世界的孩子都看得到台灣兒童劇的精彩演出。

「紙風車文基金會」為表演藝術扎根

1992年紙風車劇團成立後,創作精力旺盛的李永豐緊接著又成立了以成人歌舞劇為主的「綠光劇團」,和現代舞蹈團體「風動舞蹈劇團」。為了讓這3個劇團能更有效率的共享資源,於是又在1998年成立了「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希望能藉著專業的行政團隊,提供劇場工作者更好的創作環境,並培養更多的編導、行政、技術等專業人才。

目前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旗下總共有9個組織,除了「紙風車」、「綠光」和「風動」等3個劇團外,還有負責兒童戲劇教育推廣的「兒童創造力工作室」;專門設計及開發肢體表演訓練課程的「綠光劇團表演學堂」;受台北市文化局委託經營、管理百年古蹟的「紅樓劇場」;在校園中推動的「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販售劇團週邊商品及兒童教育用品的「紙風車兒童文化百貨館」,以及最特殊的、負責景觀雕塑、公共藝術及舞台佈景道具等設計及製作的「風之藝術工作室」。視野遠大而企圖心強烈的紙風車,正試圖從各個不同面向,鋪設出劇場天地的完整布局。

基金會除了協助旗下組織製作演出、教育人才、推廣戲劇等工作,並主辦、承辦了許多政府及民間的活動與演出,像是2000年總統府跨年晚會、2001年全國運動會、「歡樂宜蘭年」、大型花燈劇《媽祖收妖》等等,都引起各界熱烈的回應及肯定。

紙風車將光彩炫目的元宵花燈運用在《二郎神、哮天犬大戰孫悟空》的民間故事上,讓原本激烈的打鬥,隨著平劇武場的鑼鼓節奏,變成一場熱鬧華麗的燈舞秀。

《武松打虎》雖然是齣喜劇,但紙風車將社會對立現況融入戲中,希望孩子們學習多溝通,多包容,不要再有誤解與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