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

青春嶺 自由行

青春嶺 自由行

──台語作詞家陳達儒

文‧郭麗娟

2010 9月

陳達儒以「新台灣歌謠社」名義所發行的歌本。

〈白牡丹〉、〈青春嶺〉、〈港邊惜別〉、〈安平追想曲〉、〈青春悲喜曲〉……,這些膾炙人口的台語創作歌曲,歌詞全都出自陳達儒之手,這位台語作詞者最大的特色,是歌詞本身就是一篇感人的故事,一首歌就像一齣戲,有人物、有情節、有場景,隨著旋律一段一段推移,劇情也一步一步展開,帶領聽眾在字句起伏轉折間,自然而然融入歌中意境。

 

陳達儒於1992年辭世,18年後,終於由民間社團「台北永樂扶輪社」於9月30日假國家音樂廳舉辦「青春嶺 自由行──陳達儒紀念音樂會」,透過詩人向陽的導聆、交響樂團的演奏、歌手紀露霞和聲樂家的美聲以及合唱團的詮釋,讓民眾瞭解這位在台語創作歌曲界佔有一席之地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

陳達儒是橫跨日治與國府時期的重要作詞家之一。(陳國慶提供鄭痗怏蔗蝖^

19歲詞人

陳達儒,本名陳發生,1917年日治時期生於台北艋舺祖師廟附近,自幼就讀漢文私塾,奠下深厚的文學基礎。1932年中國黑白默片《桃花泣血記》來台播映,電影公司為了宣傳,請「辯士」詹天馬依劇情寫出10段歌詞,委由王雲峰譜曲,並由日人柏野政次郎經營的「古倫美亞唱片」錄製成唱片,成為第一首創下銷售佳績的台語創作歌曲,轟動全台。之後「古倫美亞唱片」積極網羅台籍詞曲作家出版台語唱片,「台語創作歌曲」如雨後春筍般展現新局。

1935年,位於台北市京町(現博愛路)的日本「勝利唱片」台北營業所,受東京總公司授權開始錄製台語唱片,1936年因出版一系列流行小曲廣受歡迎,頗有與一向獨大的「古倫美亞唱片」分庭抗禮的氣勢與野心。這一年,年僅19歲的陳達儒成為「勝利唱片」的專任作詞者。

當時,姚讚福、蘇桐、陳秋霖等人大量為勝利唱片作曲,陳達儒因職務之便與他們合作寫歌,〈心酸酸〉、〈悲戀的酒杯〉、〈我的青春〉捧紅了姚讚福;〈雙雁影〉、〈農村曲〉、〈青春嶺〉、〈日日春〉奠定蘇桐在作曲界的地位;〈白牡丹〉和〈滿山春色〉更讓陳秋霖在歌壇留名,這些傳唱至今的歌曲,除作曲家自身的才情外,陳達儒宛如詩篇的歌詞功不可沒。

異國苦戀

與他合作過的作曲家當中,由吳成家以自己的愛情故事譜寫樂曲、之後由陳達儒作詞的〈港邊惜別〉背後的創作故事最動人心弦,這首歌是吳成家為一位有緣無份的日本女醫師所寫。

吳成家從日本大學文學部畢業後留在日本發展歌唱事業時,有一次胃出血住進醫院,年輕溫柔的女醫師對他照顧有加,兩人進而產生情愫,有意攜手共度白首,且情投意合生下一個兒子。但是這段異國戀情卻遭到雙方父母強烈反對,兩人被迫分離,這段苦戀讓吳成家傷心欲絕,〈港邊惜別〉的旋律就是在與女醫師分手後所寫。

1935年吳成家回到台灣,與陳達儒合作過〈阮不知啦〉和〈心茫茫〉後,1938年將這段苦戀說給陳達儒聽,並將寫好的旋律請陳達儒作詞,陳達儒富戲劇張力的詞作,彷彿重現當年,這對為情所苦的熱戀男女因父母反對,被迫分離的心傷與無奈:

青春夢,被人來打醒,

美滿春色啊,變成黑陰天,

港邊海鳥不知阮分離,

聲聲句句啊,吟出斷腸詩。

除在「勝利唱片」專任作詞外,陳達儒也在「帝蓄唱片」擔任文藝部主任,剛開始作詞時一首詞作的酬勞是日幣5元,所寫歌曲走紅後,一首歌提高為10元,再加上基本薪資,收入頗豐。以1933年為例,教員的月薪約25∼30元,一個4口之家每月的生活費只要15元。

全台走唱賣「歌仔簿」

1937年7月7日,中國「蘆溝橋事件」爆發後,日本開始強化在台的皇民化運動,並廢止報紙的漢文欄、推行使用日語、撤廢寺廟偶像、強制神社參拜、禁止各種台灣風俗習慣儀式等等,1940年2月更進行台灣人使用日本名的「改姓名運動」。

大時代氛圍丕變,唱片業也遭受波及紛紛歇業,這些詞曲創作者生活無著,只好各尋出路,陳達儒全家「疏開」(戰時疏散)到坪林,他進入「警察專科學校」就讀,從警官班畢業後,武裝佩劍地在鄉下當警察。

1945年戰爭結束,國府接管台灣,1947年228事件發生後,陳達儒毅然辭去穩定的警察職務,一生未再復職,為了生計,他重操舊業,再度提筆寫歌詞。

當時,歌曲的流傳要靠廣播電台的放送與歌星在各地廟埕、廣場賣唱,陳達儒以「新台灣歌謠社」名義發行歌本,委請蘇桐、陳水柳等老友,或隨賣藥團,或隨歌舞團,在全國各地推銷這些「歌仔簿」,前後共出版十餘本,收入雖然有限,倒也過得心安理得。

當時陳達儒組成了一個小型樂團,訓練幾名學生擔任演唱,一行人就到台北縣市人多熱鬧的地方,一邊表演,一邊推銷自己出版的歌仔簿。這段時期,陳達儒與蘇桐合作〈母啊喂〉、〈青春悲喜曲〉;與陳秋霖合作〈賣菜姑娘〉、〈中山北路行七擺〉;與侯賜泉合作〈我有一句話〉;與許石合作〈安平追想曲〉等多首歌曲。

人情義理入歌來

將社會事件與現象融入歌詞中,是這個時期創作的特色。〈母啊喂〉是描述那些為了償還父母的賭債,或滿足父母對物質生活的虛榮心,而被迫推入火坑的女子,成為當時社會笑貧不笑娼的犧牲品,不幸的遭遇讓人為之鼻酸。〈青春悲喜曲〉則是發生在嘉義的真實社會事件:年輕有為的醫生愛上溫柔美麗的護士,男歡女愛,暗結珠胎,礙於醫生已有家室,護士只好懷著兩個人的結晶被迫離開,在當時保守的社會風氣下,一個懷著身孕的未婚女子,所要面對的不僅是身心的痛苦,還有來自輿論的批評。

1950年,剛從日本留學回國的作曲家許石,拿著剛寫好的曲子拜訪陳達儒,陳達儒看後覺得很不錯,就把曲子留下來。過了一陣子,陳達儒帶太太回台南娘家,百年古蹟摻雜鄉里傳聞,讓他有感而發,便用許石的旋律寫出動聽的〈安平追想曲〉,許石因這首歌奠定他在作曲界的地位。

創作時,陳達儒習慣白天到處走走,尋找靈感,再利用晚上的時間寫歌詞,經常寫到半夜兩、三點,有時寫到天亮。以〈中山北路行七擺〉這首歌為例,白天他就到中山北路閒逛,觀察情侶間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反應,再把觀察所得,以小說的手法構思,用歌詞的方式表現出來。

令人感慨的特別獎

1950年代中期,唱片公司為節省成本,大量使用日本曲直接填上台語歌詞,詞曲創作者失去發表空間,只好封筆退休或改行。陳達儒也在1954年發表〈中山北路行七擺〉後作品銳減,最後轉戰商場,服務於食品業,先後擔任過味全食品經理、味王食品高級顧問、味新公司副總經理,最後在子母牌關係企業珍豐冷凍公司副總經理一職退休。

投身工商界時期,他仍斷斷續續寫過幾首歌,如1965年和周添旺合作〈碧潭悲喜曲〉、1977年和吳成家合作〈海邊月〉,直到1990年完成〈吃果子拜樹頭〉後就不再有作品發表。

陳達儒寫過的歌詞有三百多首,較為流傳的有五十幾首,可說是一位質優量豐的作詞家,然而讓他始終耿耿於懷的,就是他寫於1935年(1937年出版唱片)的〈農村曲〉,在1950年代遭官方以歌詞內強調台灣人民生活困苦,「有損政府顏面」為由,予以禁唱,直到1976年才解禁。陳達儒生前曾表示,他是以「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含意,描述農夫辛苦種稻,希望人們不要浪費米糧,誰知卻被斷章取義曲解原意,令他深感無奈。

1989年,首屆金曲獎頒發「特別獎」給陳達儒,對他在台語歌詞創作上的貢獻,給予最高的敬意;1992年10月24日,陳儒達病逝於馬偕醫院,享年76歲。